close

DSC01967.JPG 

「被拋棄」為前提…… 

最近弄懂一件事,

常常以「被拋棄」為前提在面對很多的事。

 

第一次讀雅歌塔「惡童日記三部曲」,

令我印象最深的段落,

是他們互相毆打彼此,忍受皮肉之痛,做身體「不怕痛」的練習,

相互用卑賤的字眼,持續漫罵著對方,做感受「不怕痛」的練習,

讓身體不在害怕疼痛,讓感受麻痺在這些字眼中,

然後就不再因為大人世界的這些殘酷戰爭、爭鬥、漫罵而受傷。

 

日前看到八八水災災後輔導的相關報導,

內容提到,很多的志工到受災害的部落去,

為這些頓失親人的小朋友做輔導與教學,

發現這些小朋友一開始對志工們的相處都會呈現觀望的態度,

畢竟他們不知道志工老師們會待多久,

頓失親人的傷痛也讓小朋友們不敢馬上投入情感,

害怕會再次面對分離的傷痛。

 

小女孩在國小五年級,父親過世了,

她開始練習讓自己不要害怕「失去」,

不要讓自己在沒有預期下面對傷痛,

要做好準備接受只剩下自己一個人的可能。

課堂上幻想家裡失火了、被飛彈炸掉,

成為一片廢墟,家人都過世,

這樣小女孩回到家前,就會做好心理準備,

練習不會難過的哭出來。

當小女孩上課講話被老師叫到前面,

老師語重心長的說:「老師知道你父親剛過世,

上課還是要專心,要更努力用功才對……」

小女孩在同學面前忍住不哭,

練習不被憐憫的眼光打倒。

 

很多年以後,

小女孩覺得自己已經長大,

就算過程中面對了其他親人的離去,

傷痛免不了,依舊挺身走過來!

小女孩覺得自己夠強壯,在未來不論面對什麼傷痛,

明白有朋友一起支持,不用覺得自己孤單一人,

過去這些童年的回憶片段,像遠去的行星。

消失在記憶光年的星空中。

 

但,

原來練習一直沒有停止過。

成為一種不經思考的反射,

面對生活中人、事、物的相處,

抱持著「被拋棄」為前提的思考模式,

依舊害怕被丟棄、害怕傷痛、害怕被拒絕、害怕失去……

以為一直超然的看待身旁的人事物,

那個「超然」源自,結果論「被拋棄」為前提的心理準備。

當看著那個令人安心的「預設結果」,

獲得的不是超然的自信,

而是卑微退縮的姿態,多疑害怕的心情,

失去主動積極的動力。

 

在夢枕獏的作品「沙門空海」的一段章節,

故事背景是在大唐盛世時期,

空海跟橘逸勢兩位日本人,分別要到中國學習佛法跟儒學,

在搭船前往中國大唐的途中遇到大風浪,所有人都害怕自己踏不上大唐的國土,

空海相信若他有赴唐的命運便能安然抵達大唐,相信自己有此天命。

橘逸勢認為空海既是和尚,就應該跟其他人陰陽師、卜者一樣唸經來祈福。

 

橘逸勢:「你相信自己有赴唐的命運?」

空海:「可以這麼說。」

橘逸勢:「不過不管我相不相信你的天命,船可以抵達大唐就會抵達,不能抵達就不會抵達,不是嗎?」

空海:「嗯。」

橘逸勢:「信不信都是同樣的結果?」

空海:「正是。」

 

空海:「這就是所謂的命運。只要相信,無論船沉沒、還是安抵大唐,直到有結果的這段時間裡,內心始終平靜。」

 

空海 :「這就是佛法。」

 

於此之後,更堅定自己的信念,因為路走至此,必定自有他的道理。

 

最近,

常常想起空海在船上回答橘逸勢的問題後,

一個人站在船上,眺望載浮載沉的大海,

內心一片平靜。

然後我站在街道旁拎著垃圾,

迎著垃圾酸臭、果核殘骸的腐爛味,

眺望漸漸駛近的垃圾車,

內心一片平靜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廖浢浢非常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